笛箫织就三晋风骨 秦腔晋韵共谱华章——蒋宁“乐林竹律”音乐会引燃长安夏夜
2025-08-20 11:11:24 点击量:

7月28日晚,西安音乐厅室内乐厅笛箫声扬,由陕晋两省音乐家协会联合打造的“乐林竹律——蒋宁笛箫音乐会”在此圆满举行。在著名笛子演奏家马迪担任艺术指导的加持下,笛箫演奏家蒋宁以八首经典曲目为脉络,构建起一场贯通古今、融汇南北的音乐盛宴,让在场的名家与观众皆沉醉于竹管编织的声画意境之中。

这场音乐会未启先显两地文脉的交融。节目单上,“陕西省音乐家协会笛箫专业委员会”与“山西省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”并列主办,将“秦晋之好”的千年佳话凝练其中。蒋宁的多重身份成为连接两地的最佳纽带——这位早年从山西赴西安拜师学艺、现任山西省音乐家协会竹笛学会副会长的“笛坛才女”,多年来既在民族乐团历练,又于竹笛教学岗位培育众多人才。此次她携三晋风骨踏上八百里秦川的舞台,以竹为桥,连通了黄河两岸的音乐血脉。

 台下名家云集:笛坛泰斗马迪凝神端坐,其创编的《秦川抒怀》《大漠》《望乡》构成音乐会的核心;长安笛派代表人物张延武指尖随旋律轻动;台湾琴园国乐团团长林谷珍含笑颔首;陕西笛界名家相随柱、高音波专注品鉴;香港华南师范音乐学院教授杨伟杰与琵琶演奏家沙泾珊的到场,更添粤港澳大湾区的艺术回响。 蒋宁的演奏为听众铺展开一幅竹管绘就的时空长卷。起势之作便是马迪的经典《秦川抒怀》,笛音模拟板胡的压揉滑音,将秦腔的苍劲与碗碗腔的婉转,与王岳霖的钢琴伴奏交织,黄土高原的壮阔景象仿佛在耳畔浮现。转而南行,《春到湘江》行板悠扬,霍银银的古筝伴奏映衬着笛声中的粼粼波光,湘水春色与花鼓戏韵在快板中热烈碰撞。 

《大漠》以四段式结构铺展丝路史诗,驼铃、孤烟、绿洲欢歌穿越千年风沙;移植自日本尺八名曲的《春之海》经洞箫演绎,空茫寂远中尽显东方美学;《牡丹亭序曲》以昆腔雅韵再现经典,似有杜丽娘的水袖拂过笛孔;《忆江梅随想》中,洞箫低吟与琴韵交融,流淌出“天涯除馆忆江梅”的故国之思;压轴的《塞上风情》将陕北民歌的质朴推向极致,笛腔中的高腔与钢琴模拟的风声共振,展现出人性深处的炽烈情感。

 音乐会巧妙设置“嘉宾助演”环节:钢琴独奏《水草舞》的灵动、古筝《茉莉芬芳》的清雅,与蒋宁的北地笛韵形成鲜明的美学对照。终场时,《我的祖国》旋律响起,笛、筝、钢琴三重奏激荡全场,观众自发击节相和,秦晋山河与家国情怀尽融于音符之中。

 从马迪1980年《秦川抒怀》开创的“长安笛韵”,到跨文化改编的探索,再到《春之海》中洞箫与唐宋尺八遗响的呼应,中国笛箫四十五年的探索轨迹清晰可辨。这根穿越八千年的竹管,正在新老传承中续写华夏气韵。

 本场音乐会有两处亮点尤为动人。一是著名笛子演奏家马迪先生对蒋宁的高度肯定,他认为蒋宁的演奏既精准把握了作品的传统韵味,又融入了个人深刻的艺术理解,技巧与情感浑然一体,展现了年轻一代演奏家的实力与潜力。

二是台湾文化学者、琴园国乐团团长林谷珍先生的感慨,当看到台上钢琴伴奏王岳霖与蒋宁的母子同台时,他坦言这种艺术与亲情的交融格外温暖,既是技艺的传递,更是情感的延续,让音乐有了更深厚的人文温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