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次恒竹笛教学曲精选》是人民音乐出版社“华韵师苑”系列民乐教材之一。该书收录了著名笛子演奏家、教育家王次恒的十首原创竹笛作品,配有不同类别的伴奏谱,并附有全部乐曲的音频,集中展现了王次恒的艺术思想与教学理念。以鲜明时代特色、深厚文化底蕴与浓郁人文情怀,生动反映出当代竹笛艺术的传承与创新。
一、融汇古今,诗意盎然:曲集的题材与意境
《王次恒竹笛教学曲精选》收录的十首乐曲题材广泛,意境深远,都是作者几十年来倾心创作,并在舞台实践和讲台教授中得到应用的经典作品。细读目录,笔者大致将十首乐曲分为三大类题材。
(一)诗情画意:古典诗词的音乐化表达
以古典诗词意境为创作灵感的乐曲,是本书的一个亮点。《塞外随想》中融入了“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”的意境,边塞的苍凉、将士的思乡之情,从指尖中缓缓流淌出来。《燕归来》中由“无可奈何花落去,似曾相识燕归来”的哲理意境出发,表达出了春去秋来、人生如梦的感慨。《钗头凤幻想曲》取材于陆游同名词作,以笛声表达出词作中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,人物之间情感的起伏跌宕,缠绵悱恻。《空山望月》汲取了唐诗“空山”意境,比如王维的《鸟鸣涧》《山居秋暝》《鹿柴》等,用笛声空灵、清幽的音乐特质表现“空山不见人,但闻人语响”的意境,营造出超然物外的审美境界。
在纪念赵松庭诞辰100周年“松庭流芳”竹笛名家名曲音乐会演奏笛子独奏《燕归来》 指挥:张列 协奏:中国广播民族乐团
王次恒创作的这部分作品,以古典诗词为灵感源泉, 根植于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体悟,通过音律与节奏的创造性编排,将诗词意象转化为流动的视听语言,呈现出传统文脉与音乐美学的深度交融;在创作过程中,他摒弃对文本的表层模仿,转而深掘文学意象的情感内核,将凝练的诗意解构,融合笛箫的音色、演奏技法,创作符合笛箫演奏规律的作品;最终实现的艺术效果既保留了古典诗词的隽永气韵,又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质感,在当代笛箫语境中建构起跨越时空的美学对话。
(二)壮丽山河:自然景观的情感化呈现
以祖国山河为背景的乐曲,抒发了王次恒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家国情怀的抒发。《观海河》以海河为创作背景,融入了说唱艺术的元素,运用优美的旋律,展现天津的传统与现代交融的独特之美,海河的壮阔、津沽大地的生机盎然都跃然纸上。《南山竹韵》把目光投向南山竹林,阳光下的南山竹林笔直挺拔、风姿俊逸,竹子的坚韧和刚正不阿、昂扬向上的精神都巧妙地融合在乐曲之中。《桑园春》以江南桑园为背景,融入嘉善田歌音乐元素,通过优美的旋律,展现了江南水乡的春意盎然,充满了田园气息和生活情趣。
与浙江交响乐团合作 指挥:于海 北京音乐厅
这类山水题材音乐创作的核心特征,构建了音画共生的艺术音画。王次恒以竹笛特有的音乐语汇展现山水意象——在旋律线条中延展群山的巍峨轮廓,借音色变化晕染江河的潋滟波光,通过节奏律动传递林壑的生命脉动。空灵的颤音化作山间晨雾,绵长的气息牵引流水行云,使山水意象与人文情怀达成深度互文。最终形成的音乐文本,既具象传递着山川形胜的视觉美感,又抽象升华为“天人合一”的精神内涵。
(三)心曲流淌:个人体验的音乐化抒发
以人生阅历为灵感的作品,是王次恒真实情感世界和细腻内心的真实映射。《故土情》饱含思乡、眷恋、思念和牵挂,当作者触景生情,感慨万千时,笛声便荡气回肠。笛声低回婉转,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之情,使听者为之动容。与其说是对故土的描述,不如说是对自己内心深处情感的袒露。《梦家园》是作者在福建泉州采风时,被闽南音乐的历史积淀和泉州人的安逸、归家之感吸引,继而拓展想象空间,还原人们从古至今对“家”的眷恋。《水风》缘起自音乐、书法大家蓝玉崧先生早年赠予王次恒的一幅书法作品“山月不知心里事,水风空落眼前花”,而今退休后再次揣摩蓝玉崧先生的书法作品,深有感触,遂以乐成韵表达内心里山月水风的心境。
蓝玉崧先生早年赠予王次恒的书法作品
王次恒将个人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带入这些叙事性的作品中,让音乐所表达的情感更加真诚、质朴。那萦绕在作者心中几十年的民间小调、呢喃丝竹、铿锵曲牌经过发展重构,成为沁润着生活质感的音乐叙事,有温度和生活气息,更易于引起听者的情感共鸣。
《王次恒竹笛教学曲精选》一书的选曲,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,又有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与歌唱。不论是抒发对古典诗词的意境之感,描绘祖国山河之壮美,抑或是抒发对生活、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,这些曲目不仅体现了王次恒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宽阔的艺术视野,更演奏者将其化为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文化符号。
二、技艺精湛,匠心独运:曲集的演奏技巧与示范
《王次恒竹笛教学曲精选》收录的乐曲遵循由浅入深、循序渐进的原则,不同阶段的练习者均可练习,乐谱指法标注清楚,便于学习和练习。另外书中还附有演奏指导,解释每首乐曲的背景、情感,技巧要点,还附有钢琴伴奏谱或是乐队总谱,为演奏者进行舞台表演提供了支持,这使本书不仅是乐谱集,更是一部实用的竹笛教学教材。
王次恒在教学中一直强调,学竹笛,更应该学的是中国音乐的精髓,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技巧层面。那么到底是什么呢?不仅仅是技巧,除了技巧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蕴藏的美学思想,是中国文化所蕴含的精髓。这些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?在于作者对于中国传统乐曲的创作与编排,乐曲中加入了大量的古典诗词、山水意境、地域风情,用笔极尽文化情怀。
王次恒将梆笛和曲笛以及低音笛的各种演奏技法融入乐曲中,其运用自如、得心应手。其乐曲在表现竹笛的丰富表现力上具有很高的典范价值,同样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幅极好的练习范本。如《塞外随想》大量使用吐音、历音等技法,描绘边塞风沙的苍凉景象;《燕归来》大量使用颤音、滑音等技法,描绘出婉转、悠扬的悲凉情感;《钗头凤幻想曲》大量使用指法和气息控制等技法,描绘出悲欢离合的复杂情感;《空山望月》的诸多泛音、弱音、轻柔的吐音、滑音的运用,营造出空灵、幽静的意境;《水风》使用了简洁质朴的演奏技巧,笛箫均可演奏,用昆曲和江南丝竹的演奏手法,强调内心的自然流露,给演奏者二度创作留出空间。这些作品不是为了炫技而堆砌技巧,而是将技巧服务于音乐,做到技巧与情感相融合、相辉映。
三、文脉赓续,立德树人:曲集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
《王次恒竹笛教学曲精选》是“华韵师苑”系列民乐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,该系列是著名音乐出版家,人民音乐出版社原理论编室主任、中国音乐主管、编审张辉先生,以“创建中国民族器乐教材系列化、系统化”为理念打造的,以基础训练、风格训练和乐曲训练为主的系列出版物,在业界赢得了极大的赞誉,其“华韵师苑”系列还曾荣获人民音乐出版社“最佳选题策划奖”。该系列编辑出版的经典作品,弥补了学琴者在练习曲与大协奏曲之间无法衔接的空缺。该系列选曲内容丰富,题材、体裁多样,风格浓郁,特点鲜明突出,版本权威,有效地解决了教学理论与实践中的衔接和难点,促进了中国民族器乐教学体系的完善。
在奥地利萨尔斯堡⾳乐会上笛⼦独奏《鹧鸪飞》
《王次恒竹笛教学曲精选》一书契合了这套丛书的主旨立意,体现出时代特色鲜明、文化底蕴深厚、艺术水准精湛的特点,对竹笛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,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到弥足珍贵的推动作用。另外,这些作品有具有鲜明的个人艺术创作风格,王次恒作为著名的笛箫演奏家,几十年间在中央民族乐团参加各类演出,或独奏或合奏,出访慰问,历经各种舞台锤炼,仍能笔耕不辍,坚持学习创作,不断锤炼作品。这继承了老一辈笛家创作、演奏并举的思路,在当下作曲家介入创作民族器乐作品逐渐丰富的同时,以演奏家的身份,为自己最熟悉的乐器创作作品仍是民族器乐发展的主旋律。当然作曲家创作和演奏家创作两者是相辅相成,今后会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必定是相互交织促进。在这一点上,王次恒的创作成果对于后学是极具教育和引导意义的。
在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,如何赓续传统文脉,又能在时代潮流中推陈出新,是每一位民族音乐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课题。《王次恒竹笛教学曲精选》的出版,恰逢其时地回应了这一时代之问,留与后人评说。
作者:田龙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
潘勇刚 山东理工大学音乐学院